X

扫一扫进入QQ群

机构简介

一、建所历史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是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下属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单位前身“湖南省棉业试验场”始建于1929年,以繁殖推广陆地棉良种和植棉技术指导为主要任务;1950年澧县棉场与津市轧花厂合并组建滨湖植棉指导站、大通湖农业试验站;1960年,澧县张公庙建立棉花试验站,是湖南首个以科研为主要任务的现代棉花科研机构;1976年5月20日,湖南省委同意省革委会农村办和农业局党委意见,从贺家山原种场划出500亩耕地,成立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1978年2月27日,省革委会农业局同意本所所址由贺家山原种场迁往常德县茅湾(现茅湾院)。1985年4月11日,棉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成立(现桥南院)。2014年7月,中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总支部委员会升格为党委。党委下设行政党支部、科研服务中心党支部、旱地作物研究室党支部、棉花研究室党支部、老干党支部等5个党支部。下设办公室、政工人事科、计划财务科、监察审计室、项目办(成果转化科)、科研服务中心、棉花研究室、旱地作物研究室等8个所属科室。经过40多年的发展,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已成为国内先进的棉花专业研究所和重要的环洞庭湖经济作物研究中心。
二、科研团队
我所现有人员150人,其中在职69人,退休81人。在职人员中有专业技术人员50人,其中二级岗位人才2人,副高以上25人,科研人员占比67%。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湖南省优秀专家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1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常德市科技功臣2人、常德市科技之星4人、常德市十大优秀青年1人。另有聘请院士1 人,院士专家站专家5人,客座教授7人。现有棉花育种一组、棉花育种二组、棉花育种三组、配套技术课题组、油料课题组、中药材课题组、旱杂粮课题组等7个研究课题组。
三、科研领域和科技平台
研究所主要从事棉花、中药材、油料、旱杂粮等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治、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与成果推广。现有科技部“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农业部“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国家首批3个之一)、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洞庭湖棉花试验站”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湖南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百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它油料作物种质创新岗位、旱粮湘北试验站和中药材湘北试验站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012年成立了省内首家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工作站,2019年被评为“省级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试验基地500余亩,包括茅湾科研基地150亩、望城创新中心300亩、新疆库尔勒综合试验站30亩、海南冬繁基地20亩;中心实验室600平方米,配置仪器设备200余台(套),价值500余万元。建有抗病鉴定圃20亩,抗虫鉴定圃1000平方米,高标准温室640平方米,挂藏室2000平方米,保存各类种质资源6000余份。
四、科研成果
先后选育棉花新品种45个,其中国审品种8个,省审品种37个。选育的常规棉品种洞庭1号、岱红岱、湘棉10号,引领了长江流域三次棉花品种改良;选育的湘杂棉系列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开创了棉花杂交种F1广泛利用的先河,推动了湖南棉花生产的突飞猛进;选育的“省工棉2号”等12个机采棉,率先在长江流域启动适宜机械采收的早熟短季棉选育。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等项目300余项,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成果7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34项。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著11部。
五、科技开发
    通过科技下乡、万名工程服务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大力示范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2015年我所投资入股成立注册资金达3000万元的湖南天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股7.5%。2018年以新疆为主要销售市场,实现利润100万元。2017年以望城创新示范中心为载体成立湖南省晟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望城区晟泰专业种植合作社,成功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湘杂棉在省内外累计推广种植1.5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50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杂交棉研究推广的一面旗帜。

机构资质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机构资质  湖南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

地址: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善卷路3036号
电话: 15907366018
联系人: 贺云新
传真: 暂无
邮编: 415101